新的“国产AI之光”,Manus是否被过度吹嘘?

被很多自媒体宣称的:全球首款通用Agent(通用人工智能而非单一功能的人工智能)- Manus。

新的“国产AI之光”,Manus是否被过度吹嘘?的配图 - Haitheme嗨主题

它的实力:碾压OpenAI。

如何形容它的震撼性:“唯有惊叹,载入史册,国家科技实力象征,今夜这一片星空属于China,2025东方破晓……”种种溢美之词足够吸睛足够震撼,不过繁华背后是否存在过度吹嘘,这款产品究竟如何,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:

宣传策略

  1. 集中式媒体宣传:Manus的火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媒体的集中宣传,尽管Manus团队声称未投入市场推广预算,但多家头部AI自媒体几乎同时以夸张标题发文,将其称为“全球首款通用Agent”,甚至使用“唯有惊叹”“载入史册”等表述。这种整齐划一的宣传被质疑为有组织造势。
  2. 概念包装争议:部分宣传将Manus与“国家科技实力”绑定,使用“东方破晓”等口号,被批评利用民族情绪营销。产品官网使用英文界面且需海外支付方式注册,与其“中国自主研发”的定位不符,更显营销色彩。
  • 饥饿营销质疑:Manus采用邀请内测的方式,导致邀请码在二手市场上被炒到高价,甚至出现黄牛倒卖的现象。尽管官方否认参与炒作,对此的解释是服务器被挤爆,但这一说法并未完全消除公众的质疑,其市场热度远超产品实际开放程度。

技术能力

  • 原创性质疑:Manus的底层模型采用了Claude,这是一个来自美国的大模型,因此其核心技术并非完全自主研发,而是对现有技术的整合。
  • 功能实现:虽然Manus在某些任务上表现不错,但其“自主规划”功能本质上是对现有模型的调用和工具链的拼接,并没有显著的技术突破。

市场反应

  • 海外市场冷淡:尽管Manus在国内市场引起了广泛关注,但在海外科技社区却几乎没有讨论热度,显示出其宣传策略的局限性。
  • 用户反馈:部分用户在使用Manus时发现其运行速度慢、卡顿,且某些功能的实际效果与宣传不符,进一步加剧了对其过度宣传的质疑。

Manus 代表了 AI 从 “生成信息” 向 “执行任务” 的重要尝试,其整合能力和产品力引发行业关注,但技术突破有限,实际效用需进一步观察。

Manus的走红既有市场需求对AI智能体(Agent)的期待,也暴露了国内科技圈过度营销的顽疾。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分散的工具链整合为更易用的产品形态,但在底层技术上尚未突破现有框架。未来需以实际应用效果和用户口碑验证其价值,而非依赖短期炒作。作为初创公司的探索,其发展潜力与挑战并存。正如《北京日报》所言:“要热潮,不要热炒”,给予创新产品耐心和客观评价,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。
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
相关推荐

评论

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No Comment
    There's nothing here!